相关文章
行走江源听牧民生态护绿故事
来源:中国林业网  时间:2017-3-29

    “万水之宗、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三江源生态环境一直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在美丽的三江源头建设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这是怎样的一种期盼和荣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进程究竟怎样?请与晚报记者一起来一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之旅,用行走的方式记录三江源头生态保护的暖心故事,感受三江源美丽多姿的容貌,倾听牧民们的生态理念和对国家公园的“百姓解读”,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让大家真切体会生态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

 

  【见证生态保护故事一】昔日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行走感言:8月的三江源头绿草如茵,流水潺潺,广袤的草原一望无际,到处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景象,我省多年来实施的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成绩斐然。2016年8月,第一站记者就来到了以“千湖之县”著称的果洛州玛多县。截至目前,玛多县已经有219名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管护自己的家园。

  管护员更登尖措的一天
  在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呼呼的山风不停地吹着,80后牧民更登尖措黑色的脸庞在夏季里依旧被冻得铁青,一见到记者,会说汉语的他一个箭步就迎了上来。如今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红色袖章、骑着摩托车驰骋在黄河源头扎陵湖边进行草原巡护是他最开心的事情。更登尖措是玛多县扎陵湖乡牧民,一个多月前,通过申请他成为擦泽村57名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员。近年来,更登尖措在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的政策下,不断缩减自家的草原面积,目前家里剩余的50头牦牛也“加入”到了合作社。
  说起生态管护员一职,更登尖措颇为自豪,“从草原到国家公园,我从‘草原的人’变成‘国家的人’,这是件很让人自豪的事。巡护工作比起以前放牧,虽然有些辛苦,但是一想到自己脚下的牧草还能再次长得跟羊腿一样高,就很满足。”更登尖措说,比起以前每10天巡护一次,现在需要每3天就巡护一次,而且巡护的内容也在原先的草原巡护上增加了山、水、林、湖等。


  【见证生态保护故事二】生态杂多垃圾不落地成现实
  行走感言:每一处生态保护站点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位于澜沧江园区的杂多,这个人口只有2万多的小县城里“爱护家园,保护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垃圾不落地”更是考量整个县城文明的标准……
  牧民:垃圾分类已成生活习惯
  8月25日清晨,牧民查勒从家里搬出了一箱废纸盒、两袋易拉罐和塑料垃圾,挨个往垃圾车上装。查勒说,以前在草场山谷,牧民们随处乱扔垃圾,一些废弃的塑料垃圾容易被牛羊误食,引起牛羊疾病甚至死亡,给牧民造成了很大损失。那时,人们图省事,还会将垃圾随意倾倒在家门口,一刮风塑料垃圾满天飞,弄得臭气熏天,实在难受。
  学生:垃圾换文具为身边人树榜样
  当日,记者在杂多县第二民族中学见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垃圾兑换点”,一到下课,这里就一番热闹景象,孩子们将从路边捡拾的塑料瓶、用完的作业本、不可回收的垃圾交给超市营业员,便可不花一分钱以“废物换商品”的形式,用自己的双手赚得文具、食品、用品。在超市“垃圾换文具兑换点”,嘎尼同学正抱着6个塑料瓶放在柜台前让工作人员清点登记。她说:“自从学校设了‘垃圾换文具兑换点’,我们都不用花钱买文具了。同学们捡垃圾能换来文具、面包,不仅锻炼了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的能力,还能把在学校学习的环保知识讲给父母听!”


  【见证生态保护故事三】天边的索加:牧民用心守护家园
  行走感言: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自己的家园,为了子孙后代,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每一个牧民坚守的原则。晚报记者从黄河源头果洛州玛多县出发,路经玉树州曲麻莱县,沿着波涛翻滚的长江探访玉树州治多县城,一路上,无不被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深深打动。
  索加乡:生态环保理念很超前
  据了解,索加乡区域内有藏羚羊、雪豹、藏野驴、盘羊、白唇鹿、棕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还有雪莲花、各类野生菌、蕨麻等野生植物。“天边的索加”之所以称之为天边,不仅仅是离天最近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天蓝、地绿、水清,那是一种原始的自然景象。置身于此,在对大自然深感敬畏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索加人,感到由衷佩服,这里保护环境的历史由来已久。
  马帮巡山队:年复一年守护自然馈赠
  有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牧民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加增强,如今,在索加乡君曲村那上百人组成的威风凛凛、意气风发的马帮巡护队,每天都会穿梭在草原山谷。这支巡山队骑着高头大马,背着自己一周的干粮,开始沿着草原、山谷、草甸一路巡护下去,见到牧民丢弃的垃圾就随手捡拾到马背上,每天关心着:藏野驴有没有闯过护栏侵占牛羊的领地?垃圾站是否已被清理?草原鹰架是否完好无损?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事关三江源生态。如今,在全乡草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峡谷较多、雪豹分布较多的牙曲村,43名管护员和9名村两委班子组成的52人巡护队,带领着全村牧民一起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守护着这里的所有“精灵”。


  【见证生态保护故事四】和野生动物的不解之缘
  行走感言:人们常说,“曲麻莱曲麻莱进去出不来”,经历了12个小时的汽车颠簸,记者一行来到了曲麻莱县长江园区的长江第一湾,这里风光迤逦,百年圆柏木郁郁葱葱,保持着原生态的群山依偎着滔滔不绝的长江,向人们显示着生态保护的成果。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守护着家乡的山水,并在保护野生动物中,与动物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野生动物:这里就是快乐家园
  正午的阳光洒在长江江面上,闪着耀眼的金光,树杈上几只金雕正歪着头寻找着地上的猎物;一只可爱的山兔从我们身边快速窜了过去;不远处,一只胖乎乎的旱獭闪着明亮的眼睛正在洞口东张西望。突然,同伴们一声惊呼:“快看,山上有黄羊!”只见十几只动作敏捷的黄羊在高高的岩石间奔跑着,那速度,就像马儿在一马平川的草原上任意驰骋。这里两岸覆盖着苍翠的圆柏木林,山脚下溪水潺潺,湿地周围绿草茵茵,所有的野生动物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着,远处星星点点的白色帐篷边牛羊在吃草,蓝天白云下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卷。
  管护员:巡山只为收缴捕猎器
  当管护员16年的洛才仁没有过多的心思欣赏这迷人的美景。他的职责是每天走一遍山林,看看野兽有没有出没?林子有没有被砍伐?最近他还在担心山林中有没有盗猎者下捕猎器?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麝、雪豹、棕熊等珍稀动物也成了这里的常客。有些利欲熏心的盗猎分子,往往在山林里设下卡子,安放捕猎器,恶意捕杀珍稀动物。十多年来,在洛才仁和同伴们的巡山过程中,他们排查了近百个捕猎器和陷阱,解救了被捕猎器伤害的16只麝和5只岩羊。他说,山林就是自己的家园,山里的麝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解救受伤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方旭)


分享条